最近接触了很多的不同领域的创业者,港口项目、文旅项目、传统项目、新能源卡车运输项目,其中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做利用新能源卡车做运输的项目,跟创始团队交流了4个多小时,从项目是如何偶然的发生的,再到如何一步步的打磨出一套完整新能源卡车使用的方法论,再到一个完整闭环的商业模式,也同时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产品的诞生,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创新模式“先用起来”创新模式。
什么是先用起来创新模式
其实理解起来也非常简单,就是将造出来的产品真正的放到真实环境中用起来,也就是那句谚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很多产品如果是一个新诞生的产品,没有经过几次大的迭代是不够成熟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初级产品,资深的产品经理或者工程师或者产品设计师,能够根据自身的所经历过的项目经验,或者通过学习了很多的产品方法论后制造出了一个不错的产品,但是产品的问题在市场上或者具体的使用场景中才能暴露出来。先用起来模式就是拿一个初级产品快速的投入到市场和真实的使用环境中,让产品的问题在使用中暴露出来,虽然这样的创新有点慢,但是是比较有效的,虽然能设想场景,但是无法将全部场景都估计到。
第一批用电卡做运输的公司学费是高昂的
电卡初代产品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卡车的一种类型,但是目前的主机厂也就是造电卡的厂商是在原有的柴油卡车的基础上很多方案都是平移过来的,没有根据新能源电卡的特性或者属性来进行设计,30辆车新能源卡车的成本在3000万左右,搞运输就要细算账,需要有配套的充电设备,电车的耗电量在真正的使用场景中是有非常大的差别,好的师傅能跑280公里,一般的师傅只能跑180公里,中间相差100公里,因开车习惯不同导致耗电量不同,地形,环境,气温,PM2.5,多种影响因素。
第一批新能源电动卡车在真正使用角度来看,短途运输相对有优势,长途运输青海测的数据不太友好。
一个运输环节中的完整业务闭环
传统公司做运输的“笨”办法就是让司机和车跑几趟,把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然后再一个一个的解决问题,看似想象的业务闭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大的偏差,针对充电来说,充电需要1个小时,充电桩的数量是有限的,车辆调度问题就是一个关键,需要将整个运输环节中的每个关键点,车辆不能来到充电桩后排队,排队相当于提高了车辆的闲置率,车辆在装车中排队的时间过长消耗大量的电量,充电,在路上,装货,等环节需要紧密配合调度,业务耦合程度比较高,关联性比较大,每个环节不可预见性因素比较多,导致调度系统相对比较复杂,很难将多种业务场景通过系统实现一条业务线实现。
成熟的业务闭环是将之前遇到的和未来要遇到的问题基本解决了90%以上了,在整个业务逻辑中不存在明显的功能缺陷,电动卡车也是一样,目前处于初级产品状态,没有经过各种条件的测试,初代产品的问题和数据成了推动产品升级迭代的动力,这家运输公司整体投入1亿元,将各大厂商的新能源卡车进行了测试,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了很多的产品问题,将很多台新能源卡车进行拆解,拆解完后明白各个组件出现的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并提出了400多项改进意见和建议。
1亿元的测试投入形成了一套暂时的商业模式
投入1亿元的测试经费,让很多传统物流公司或者运输公司望而却步,从车辆的购买,运营,使用,维护,维修,处理,一套完整的模式,然后将这套模式进行打包成服务包,进行资源整合和售卖。
在战略意义上1亿元的投资是买了未来的一个明确的方向,在短期项目来看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整个业务链条涉及的合作方相对比较多,从电动卡车的生产主机厂商,再到配件厂,运输主体公司,充电桩厂家,国网电力资源,运营团队,维修保养团队,业务招标团队等等,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利益阵营,想要把整个产业链全部统一管理和调配,有一些难度,虽然说是买方市场,但是没有量,很难拿到优惠政策,没有中标业务,也很难维持住车辆的增长,车辆增长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充电桩进行配套到位,目前的商业模式虽然适合当前的业务发展,但是长久不了,厂商会进一步迭代电卡车升级,有了市场购买量的需求,产品迭代的速度就会加快,本身国内车辆和充电桩生产过剩,市场需求疲软,针对小范围的运输需求,这个方案适合,但对于长距离的运输也是另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需求源自于应用实际应用场景的“不好用”
只有让现在开油车的司机慢慢的熟悉电动卡车新能源汽车的好,才能逐渐的替代燃油车,针对电动卡车的市场需求,是因为不好用,不经济不实惠,市场很难起来,5年-10年的时间电动卡车的发展可能将进入成熟阶段,司机吐槽的不好用的点,其实司机也自己分析出哪里的问题,例如车满载后开起来翘头,底盘断裂,各种问题,都是司机在使用过程中碰到的,不好用,这些数据想要让主机厂商拿到,每家主机厂商应该都可以快速的做出解决方案,并应用到下一代产品,但是市场的机会空窗期还有多久?这个没法去预估,毕竟自己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先用起来创新模式在很多产品中都适用
1代产品难用,2代产品能用,3代产品好用,4代产品成熟,先用起来,让更多可预见场景验证,让不可预见场景浮现,然后不断地打磨,不断地优化,不断地迭代,加上研发费用的支持,产品将自我成长,逐渐成熟,目标到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