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硬件定制化的“苦与乐“

从标品到定制化的转变是痛苦的

做了很多的saas产品慢慢的形成了产品定式,但凡是见到一个产品或者说是小众产品,非常见产品,往往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做大做强,如何用目前的小功能,撬动一整个生态。

习惯了收集场景,收集需求,做通用型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做标准化产品的”固化思维“,有一种职业强迫症,就是范saas化,应对更多领域和场景,解决更多更多more……and……more!大而全而广的产品逻辑,这也是互联网大厂,中厂在发展了几十年一贯的打法,能不能实现先不谈,先吆喝出去,一个产品打天下,有流量,起生态,整合上下游。大而全而广,的范生态化产品思维。

从这种思维向定制化产品是痛苦的,定制化的思维是需要结合客户的现实情况,资源分情况,财务情况,等等等等,各种复杂的情况,做”刚刚好的“解决方案。定制化的产品需求和标准化的产品需求在某些程度上是一样的,但是在实现的方式上有天差之别。

定制化的项目能不能做取决于在对需求的理解和行业认知

很多定制化的项目之所以没法做,没做过没经验占了大多数,往往定制化项目做的越多,也能找到项目的很多通行,慢慢的形成一套庞大的产品方法论,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评估和衡量的东西往往复杂的太多,可能一个解决方案推翻再推翻,各种推翻,很多种方案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企业中,决策者和使用者的各种需求都需要去中和,最先进不一定最适合,决策者通盘考虑的格局和成本管控,使用者的务实和完全无脑化要做到“最省劲”。

每一个定制化项目都是一种学习机会

每做一次定制化的项目都是一种对产品经理的迭代和升级,很多未见过的需求能快速的让产品经理学习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使其快速啃书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定制化项目前期项目沟通和需求梳理时间非常长

经常说不懂业务逻辑,不懂业务,对产品经理来说其实也一样,在没有接触过的领域,需要下到一线去学习复杂的繁琐的业务逻辑,将每个影响因素都收集起来,从一线操作者,到中层管理者,再到高层管理者,最终各方利益“博弈”完成后,出来最终的结果。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