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生活中有很多没有触及到的领域,存在很多的认知盲区,很多场景从来都没有见过,产品人需要开启敏锐的洞察,清晰的思路,完整的业务框架,不然一不小心就掉入了无限循环的“需求黑洞”中。
时刻清空自己的认知,让自己变成小白用户
让自己变成一个用户小白,对于一些产品人来说比较难,当一个产品触及到产品人之后,产品人会用惯有的思维模式,开始用“专业”的产品思维,庖丁解牛将整个产品解构,从商业逻辑,产品思维,用户体验等各种专业角度去分析。
产品人太过专业的分析方式是一种局限性的范畴,很难出现颠覆性产品,也很难造就厉害的产品人,看似专业的分析当跳出“思维定式”之后,发现分析和评论的都是那么的“驴唇不对马嘴”,让自己变成产品小白,一个纯纯的使用者,一个纯纯的体验者。
挖不尽的需求,填不完的坑
服务思维,用户至上的观念,已经深深的印在了大众消费者的脑海里,很多产品的体验好不好,用户一上手就知道,越来越挑剔的“用户”,当用户在使用很多C端产品的时候,那种超高的体验感,让用户养成了被“惯坏”的心理,在使用很多B端产品时,出现了体验“失调”,C端的产品从小的交互反馈,到页面丝滑的体验,是C端团队一点点的打磨出来的“精品”,C端在体验上没有最好之后更好,只有更上瘾的体验,更流畅,更丝滑,更极致的体验。即便产品到了成熟阶段,也不断地在优化。
C端养成的用户体验的感觉,被“挑剔”的用户带到了使用B端产品的上面,出现很多现阶段实现不了的“伪需求”,很多B端产品主业务线都不是很完整,只是跑通了主业务线,更多的场景,需要时间的积累,非常见场景只有在业务和市场真正的碰撞时才发现,能不能满足用户需求,能不能满足“很傻的需求”,场景的不断挖掘,倒逼着产品的不断迭代,一点一点的迭代,让产品不断的成熟,B端产品想要进入成熟期有很长长的路要走。
但凡是产品就有瑕疵,永远有挑不完的骨头
主业务线能够通,产品就能先抛向市场,让市场的各种需求反复的捶打,产品做的真垃圾,真不好用,为什么要这样设置,为什么要做这么傻逼的功能,为什么要收钱,为什么不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每个用户都是一个“顶级的产品经理”,用户当体验过很多好的产品后,难免对任何产品都有自己的使用体验建议,这样改,那样做,用户不会管你们的预算够不够,工期够不够,人力够不够,体验不爽了,骂一顿好生自在,没有完美的产品,产品都是在不断的完善,不断迭代中的。
迭代的不是需求,而是认知
软件产品如此,其他产品也是如此,推翻,重构,迭代,这些不是需求,而是迭代的是认知,很多场景从来没遇到过,脑海中“没有轮廓”,没遇到的问题如何提解决方案,这里就不赘述产品方法论了。
总有跑到前面的产品,总有跑到前面的人
产品人具备的产品视野,也是产品人的人生视野,产品人一直在路上,在通往未知和不确定的未来之路。
keep moving!